图片
文章正文
中华民族的生死迁徙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3-08-14 16:16:35    文字:【】【】【

admin2023/08/14

 

 

罗满元(罗老二)

 

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总是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纠缠在一起。每当成千上万的人们开始打点行囊、准备远离故土的时候,历史就将从此翻开新的一页……

“中华民族的生死迁徙”!这注定是一篇大文章,同时也注定是一篇殊不容易写好的大文章!

二哥静下心来,静静地翻阅着那一页页中国人的迁徙历史,静静地联想着那一幕幕中国人迁徙的动人情景,静静地倾听着那一个个中国人在迁徙路上跋涉的脚步声……慢慢地,二哥终于懂了:中华民族从一开始就始终走在迁徙的路上,就始终处在“最危险的时候”,就始终保持着一种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品格、意志和信念!正是有了这种伟大的“迁徙精神”,中华民族才逐步走向了强大,巍然屹立在了世界民族之林!

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中华民族生死迁徙的壮丽史诗,一起来体会中华民族伟大的“迁徙精神”,一起来憧憬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美好未来……

中国人迁徙的历史脚印

从古代中国到当代中国,中国人的迁徙图景是很值得我们描绘一番的。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战乱频仍,天灾不断,规模不一的人口迁徙始终没有停止过,其大方向主要是由北至南。

几乎每一次大大小小的政治变动,都会引起大大小小的战乱,进而引起大大小小的人口南迁,其中规模最大的三次迁徙分别发生在西晋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唐末和五代战乱、北宋嘉康之变这些大动荡时期。由“永嘉之乱”引起的第一次大规模北人南迁,给南方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江南“火耕水耨”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向精细耕作转变,从而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土地利用率;由“安史之乱”引起的第二次大规模北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中国人口地理分区的中心也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由“靖康之变”引起的第三次大规模北人南迁,使南方原先的“蛮荒之地”大都成了“鱼米之乡”,风俗习惯上南北互相融合,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三次大的南迁,人数甚多,阶层甚广,从皇室贵族到僧尼农民,无所不包。他们分散在湖浙、两广甚至海南等地,四海为“客”又四海为“家”;他们虽然怀恋故土,但在享受到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相对宽松和平的政治与社会环境后,便在南方安下心来,繁衍生息,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和发展,加强了民族的融合与团结,甚至也改善了中国人的遗传基因,使中国很早就成为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其中,“客家人”是他们的典型代表。今天,当我们看到福建龙岩那标志性的土楼时,就会生出许多历史联想与历史感慨,生出许多对“客家人”的敬佩与敬仰。

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人们最为熟知和津津乐道的人口大迁徙是“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

“闯关东”以山东人为主,目的地是东三省;“走西口”以山西人为主,目的地是蒙古草原和河套地区;“下南洋”以广东和福建人为主,目的地是东南亚一带。东北是清政府的龙兴之地,开始是不许汉人居住的,怕破坏了龙脉,但关内的山东等地人口稠密、灾害频发,而关东地广人稀沃野千里,“有自然之大利三,曰荒,曰矿,曰盐。”于是山东等地的人们就从陆路和海路“闯”禁越过“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到关东去追逐梦想。一部电视剧《闯关东》把100年间“闯关东”的3000万人的“闯”劲描绘得气壮山河,也把今天的13亿中国人看得荡气回肠。而那一首“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的山西民歌,一唱就是一两百年,曾经让多少“走西口”的“哥哥”欲走还留,然后又不得不咬着牙挥泪而去,然后逃过“杀虎口”,直奔大草原。如今,那棵象征着出发地点的大槐树已经成了人们永久的记忆。“走西口”的那棵“大槐树”也许找不到了,但“下南洋”的有些“契约”可能还在东南亚一些华裔的手上留着。当年,“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于是,800多万中国人漂洋过海“下南洋”,去做“契约华工”,做“卖猪仔”、“当苦力”。后来他们胼手胝足,打下了华人的一片天地,也打下了东南业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成为了东南亚各国族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在这一历史时期,除了“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这三次人口大迁徙外,还有一次大的人口迁徙,人们却很少提及,那就是1949年的200万国民党官兵和他们的一些家人迁往台湾。从此这200万“外省人”与“台湾人”一起,共同打造出了一条“亚洲四小龙”,但也从此把绵绵不绝的“乡愁”堆积在了“一湾浅浅的海峡”上。

在当代中国历史上,中国人迁徙的脚步仍然没有停下来,而且范围更加广泛,规模更加浩大,双脚迈得更宽更大更远。

从“三线”建设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三峡移民到海外移民,尤其是农民工进城,当代中国人的迁徙运动风生水起,波澜壮阔。且不说那几百万“三线”建设者的劳动号子有多么嘹亮,那1600多万城市知青“上山下乡”的队伍有多么壮观,那120多万三峡移民的举家迁离有多么感人,那4500万海外侨胞的关系有多么深厚,单就从1978年的15万到2022年的近3亿农民工“制造”出来的“春运”,就令全世界的人都叹为观止了。1989年春节过后,北京、广州等交通枢纽城市的火车站突然被来自农村的滚滚人流所淹没。从那以后,每年春节前后一个多月时间,中国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路40天左右要发送旅客二三十亿人次,其规模之浩大,气势之磅礴,古今中外概莫能见。这个奇迹的主角,就是那些像候鸟一样往返于城市与乡村的亿万农民工。没有他们,中国的“春天的故事”就没有那么动听;没有他们,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连想都不敢想。近3亿农民工的规模是个什么概念?是美国总人口的近九成!是日本总人口的2.5倍强!相当于4个英国或法国的总人口!超过7个加拿大或11个澳大利亚的总人口!但正是这近3亿的农民工在中国城乡间的往来迁徙,才蔚成了中外历史上最为壮观的“新移民运动”,才推动了中国用40多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用一两百年才走完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中国人迁徙的历史脚印——美哉!壮哉!

中国人迁徙的背后

简要考察中国人的迁徙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人总是一次又一次忙着迁徙的背后,大抵上有三大原因:一是为战乱和天灾所迫;二是因为政治、经济和人口压力,政府有组织地移民;三是由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逐。

战争和杀戮是连在一起的,天灾和死亡是永不分离的。面对战乱和天灾,第一位的是求活命求生存,于是被迫“逃难”迁徙便成了中国历史上反复上演的活剧。几乎每次统治政权更替和天灾人祸降临的时候,都会随着战乱和灾害而涌现出大批难民,他们不堪忍受战争的蹂躏和灾害的残酷而成群结队地,整个家族地,整个村子地,甚至是整个地区地大量外迁。古代的永嘉之乱时是如此,安史之乱时是如此,靖康之难时也是如此;现当代之交的国民党兵败如山倒时还是如此。因逃避战乱和天灾而背井离乡的人们,备尝了流离失所的逃亡之苦,他们往往会发出“宁做太平犬,莫做离乱人”的感叹;但一旦相对安定下来,他们又会发愤图强,努力打造新的生活。

从中国人口发展的波浪型轨迹看,一般来说,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大幅增长;而在社会动荡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减少乃至出现负增长。中国人口的增长,从长时段的角度看非常缓慢,但从短时段的角度看增速在加快。从公元2年的近6000万到1850年的4.3亿,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仅为0.10%;如果算到1949年的5.4亿,人口年均增长率也不过0.11%;但从1949年到今天,中国人口从5.4亿猛增到14亿,年均增长率达到2.27%!中国人口达到1亿用了几千年,从1亿到2亿用了几百年,从2亿到3亿用了40年,从3亿到4亿用了30年,从4亿到5亿用了100年,而从5亿到14亿只仅仅用了70年!因此,只有在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时期,人口才能得到快速增长,同时政府才能有力有序有效地组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从而调整人口布局,减少人口压力,既要保障人口的生存、安全和发展,又要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促进政权日益巩固。新中国建立以来,70多年总体上的和平与发展时期,为中国政府成功组织和引导“三线”建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三峡大移民”、城乡“新移民运运”等一系列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创造了条件。尽管对这些大迁徙有人还有不同看法,但从总体上看,对促进中国的革命、建设和发展,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都作出了各自不同的探索和贡献。

其实,无论哪一种迁徙,人们心底的愿望和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古代的北人南迁,除了逃避战乱,也有对未来生活的希冀。近现代史上的“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三次大迁徙,除了不可避免的“逃难”成分外,更多的是民间自发组织起来的“寻梦”运动,因为他们并没有遭遇那种灭顶的战乱和灾祸,所以他们也就没有那种迫不得已像惊弓之鸟一样的哀怨和惊恐情状,没有那种听天由命跑到哪里算哪里的亡命天涯心态。在这三次大迁徙中,人们都是怀着一个美好的梦出发的,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勇气,带着开创新生活、打造新天地、追求新幸福的向往走上了漫漫的迁徙之路。在当代,那些志在“三线”的“螺丝钉”,那些踊跃“上山下乡”的知青,那些涌进城里的打工仔打工妹,那些走出三峡的移民,那些移民海外的游子,无不是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踏上迁徙的征途的。

尽管历史上出现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总是预示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某种不平衡不安稳不安宁,但正是从这一次次的迁徙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完成了一次次的自我调节自我改良自我新生;同时,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又从中获得了一种新的意志、新的信念和新的力量。纵览中国人口的迁徙历史,不管是逃避战乱灾祸的迁徙、政府有组织的迁徙,还是自发、自由的迁徙,都从本质上表现出了中国人和中华民族这样一种“迁徙精神”:敢于正视现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进取精神;善于改变命运,不屈不挠坚韧不拨不断创新的拼搏精神;乐于面向未来,不离不弃永不停步追求美好的梦想精神。这种“迁徙精神”是中华民族诸多优秀品质的一种折射和浓缩,也是全人类共有的美好精神的基本构成。

中国人还要走向哪里

中国人总是走在路上,中国人还要走向哪里?

中国人的迁徙历史,打造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迁徙精神”,这种“迁徙精神”集中体现出了中国人的现实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有了这些情怀,我们就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会有“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人生大境界,都会有跨过任何艰难险阻走向美好未来的勇气、信心和力量。

中国人几千年的迁徙历史告诉我们,那些立足现实、怀揣梦想、英勇奋斗的人们大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但他们集体塑造出了中国“迁徙者”的“大英雄”形象。他们成功了,表现出一种雄壮,无疑有激励后人的作用;他们失败了,表现出一种悲壮,同样有激励后人的作用。今天,这种迁徙的激励作用已经化为一种新的时代潮流和时代精神,鼓舞着全体中华儿女去挑战去奋斗去成功,去圆各自心中的“中国梦”。

看吧,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脚步的加快,中国农村人口走向城市的脚步也会继续加快。他们挥别故土,从“农民”变为“农民工”甚或“市民”,给城市化制造压力也制造动力;他们依恋故乡,在城市和乡村间往来,给“新移民运动”出难题也出新题。这场“新移民运动”方兴来艾,犹如中国现代化建设方兴来艾。中国农村人口继续走向城市已是历史的必然,中国走向城市化定然也是历史的必然。

看吧,30年“孔雀东南飞”,造就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大发展大繁荣,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大战略的深入实施,走向中西部走向东北走向沿海走向乡村的寻梦者拓荒者志愿者创业者也会越来越多。不难想象,不久的将来,新的“西北风”又会演绎一个个更加迷人的“春天的故事”,新的“浏阳河”又会流淌一首首更加动人的“山路十八弯”,新的“东北秧歌”又会扭出一部部更加惊人的“闯关东”传奇,新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又会唱出更加美丽的画面……这该是一场怎样激动人心的迁徙运动啊!这又该是一幅怎样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景图啊!

看吧,全球化的今天,地球已经变成了一个“村”,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化,越来越多有梦想、有才华、有财富的中国人走出了国门,不仅走进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而且走进了贫穷的非洲大陆,甚至“不留下一片云彩”;也有越来越多的有抱负、有担当、有本领的海外游子走回了家,他们胸怀天下心系祖国,最终把根扎在生他养他的这块土地,奋斗奉献,在祖国大地上留下自己坚实有力的脚印。有人说,如今那些移民海外的知识精英和财富精英,用脚对祖国投了不信任的一票。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拘泥于“国内”、“国外”与“出国”、“海归”,不管到了哪里,哪怕到了火星,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他们身上中华民族的DNA永远不会改变,他们的“中国心”永远不会改变,他们希望“祖国明天更美好”的祝福永远不会改变;其实,我们更愿意看到,全体中国人和全世界的华人凝聚在一起,共同走向中国的伟大崛起,共同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走向崛起!走向复兴!走在路上的中国人不会停下脚步!

 

 

 

(罗家音频视频多,谁赠空间与我和?括号:付费也可)

 

 

 

 

脚注栏目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0-2016    罗氏文学艺术网  皖ICP备16007674号-1
访问统计